您好!欢迎来到吉林市四叶草心里咨询室!收藏网站了解更多最新资讯 | 站点地图
心理咨询热线:
15688915891
精神分析是一门灵活的学问,它总是与时俱进,因应当今人们心灵的主要问题的发展变化,在它的一大里程碑式的发展成就应运而生:自体心理学。自体心理学主要研究主题是自恋。借着近一则芙蓉姐姐征婚的新闻,我们来谈谈自恋人格障碍的一些人际互动表现。
自恋人格障碍的人有一些比较典型的人际互动表现,本文试罗列举例如下。在您往下阅读之前,我先将两句话说在前面:一是它有可能伤害到你的自恋,因为自恋人人都有,区别只是轻重、是否成为障碍而已,套用一下教科书的说法,只要您的言谈举止及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具有情景适当性,偶发/暂时性,那就谈不上人格障碍,顶多算是有点自恋罢了;二是,有关自恋人格障碍,有严格的诊断标准,本文罗列的症状,只供您做自我觉察,和在咨询实践中参考之用。
自恋人格障碍的人,比较明显和突出的第一个表现就是:不负责任。他们潜意识里在追求这样一种地位:A、我是永远不会犯错的;B、如果我犯了错误,可以不受惩罚;C、如果我犯了错误,我的权力地位可以让人不会、不敢责怪我。(现在你可以知道,为什么有些领导喜欢别人怕他,而不是敬他了吧?)D、我的权力、地位让我不必负任何责任,自由判定责任归属,可以自由责怪、惩罚他人。基于这样的潜意识,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对权力或成功有着无限执着地追求。而追求的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人,泽被众生,而是为了自己可以不负责地为所欲为。所谓“权力越大,责任越大”这样的话,是进不了他们的脑海中的。
可惜的是,我发现中国文化,给予了父母这样的特殊地位,使得亲子关系更多的强调维护父母成人的自尊自恋,而代价是伤害孩子。特别当父母们自己在自恋方面有问题时,对孩子的人格影响更是雪上加霜。
对特殊权力地位的追求包括但不限于:A、追求金钱权力成功;B、当没法追求到金钱权力成功时,就次一等,去追求特殊,比如:喜欢限量版,穿衣打扮讨厌与人撞衫;C、唯我独尊,有钱的喜欢花大钱扮小资买名牌;D、没钱的,就走另一条路:唯我独不尊,特立独行,无病呻吟,嘲笑讽刺他人所有人都低俗,或是“装逼”,装到极致就是:我连惨都是与你们是不一样的,你们芸芸众生是不能了解的;E、对他人过度羡慕、嫉妒。无视自己已有的幸福生活,总是关注别人在过什么样的好的日子。特别那种生活在他看来象征着权力地位时。
这种对于特殊地位、特殊权力的追求到后,就是追求长生不老。君不见,古往今来多少帝王,在走上权力的顶峰后,开始不约而同地追求这个,通过实际的炼丹炼药,或是象征意义上的立言、立功、立德。
第二个表现:特别爱负不需要他负,同时也是不能够负的责任。比如,什么事别人犯错了,他往往会说:都是我不好。粗一看,此人真正谦谦君子也,再一看,你也太自恋了点吧?
举两个父母与孩子的互动的例子,现象不同,其实都反映了父母的自恋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A跌了一交,父母马上说:唉呀,都怪我没有注意。长大到七八岁时,孩子不爱学习,父母马上说,唉呀我没有提供好的教育条件,十七八岁时,孩子打架斗殴,父母说,唉呀,都怪我没有管好。另一个孩子B,三四岁时时父母说,“你不要去那里玩滑滑梯,有危险会跌交的”,七八岁开始,“你只要把学习搞好,其他事你都不用操心”,十七八岁时,“你必须考这个学校这个专业。”两种父母,都在把成长---这个只能由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,从孩子那里剥夺。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、思考权、自己为自己负责任的权力。什么叫高的权力?潜意识里我们都知道:能够掌握他人(好是一个完美的人,而孩子,是我们的天使,是完美的!还有些自恋的父母,认为自己孩子总是对的好的,并不是出于保护孩子自尊的角度,而出于满足自己自恋的角度:完美的人也只不过是我的孩子,还要听我的,那我多厉害?!)的命运,是有权力,爽的事情了!所以,自恋者一是不爱负责任,二是爱剥夺他人为自己负责任的权力!有些父母,通过对孩子特别地照顾,让孩子越来越无能,从而实现潜意识中掌控孩子命运,永远依赖于父母的愿望。职场中,有些领导干部特别喜欢打压有能力的下属,或是只任用庸才,也是出于一样的潜意识心理愿望。
当然,如果能掌握掌握神秘的事物,那就是更有权力的表现了,所以,你会发现,充满所谓灵性、灵修、禅修、佛道、风水、命运、能量等词汇的课堂,常常成为自恋者的聚会场所。他们乐此不疲,并对一切圈外人士和质疑者不屑一顾。
第三个表现,对赞美成瘾。正常人都喜欢听好话的,可自恋人格障碍的人是到了成瘾的地步。以至于会在被批评时引发他的暴怒。因为他时刻保持攻击性指向自己,经常有比较严重的屈辱和羞耻的感受。所以外界稍稍的攻击,会激发起本来就有的自己对自己的攻击,所以暴怒,甚至到付诸行动的地步。而一般神经症水平的人,只是发发牢骚,事过境迁就可以平复怒气了。但自恋人格障碍的人不行。由此,特别自恋严重的人,会避免人际交往,因为特别害怕怕人的批评和异议,而独自一人不与人交往,就可以避免批评。多说一句,抑郁症患者,也常常在潜意识层面是非常自恋的人,因为他连自己的攻击都舍不得攻击别人,都要留给自己享受。或者,去参加一些只会彼此说好话的团体、组织、课程等,与其说是去感受到了所谓的大爱,团体的力量,神的力量,某某理论的伟大,不如说是去听取赞美,互相虚伪廉价的吹捧以及确认自己可以不用负责任的为所欲为,或是为自己的为所欲为赎罪罢了。
第四个表现,人际关系的实质是利用性质的。因而在人际关系中,无法享受人与人在一起时非功利的、单纯的愉快感受。只是想利用他人来帮助自己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,满足一定的目的。比如:只去结交与巴结有权力的人,可以帮助自己的人,功利指向明显。人际交往中缺乏幽默、亲和、共情能力,缺乏同情心与悲悯之心。一切人际关系只分两种:与我有利的,与我无利的。
后一个表现,常对某人、某事持有过度理想化的、偏见的感受。把某个他人、他物、他事高度理想化,背后的动力学原因比较复杂。总体来说,通过这样的方式,以给他一个希望:这世界上还是有完美的东西的,只要我能象他学习,或者把他变成我的,或者我能掌控他,或者我拥有他一样的品质能力,反正通过各种手段跟这个人、事、物产生链接,在自居的防御机制作用下,使自己遗忘自己因为不完美而导致的屈辱感(当然,当他觉得无法链接时,会毫不留情地攻击)。或者更直接点:我能击败他,击败一个完美的人,不是他不够完美,而是我一定比他更完美(显然,不论通过哪种方式,都显示患者童年缺少理想化自体客体或没有得到共情性镜映性回应,成人后终身寻找,而这种种方式,往往造成人际关系的破裂)。
所以,如果您被一个有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人攻击,恭喜你!这恰恰说明,做为被攻击的你,离他心目中的完美不太远(否则他都不稀罕把你当靶子),而说你离完美不太远?这已经是过度理想化被攻击的你了。总之,当自恋人格障碍的人过度理想化一个人时,有时是为了产生链接、自居,有时是为了攻击,而显得自己完美,有时是攻击是为了让对方有机会证明他自己真的是完美的,或者攻击是因为无法与之产生链接时,抵毁和攻击是出于自尊的需要:得不到的,就是不好的!(支持原创,转发请注明源于朱晓刚的博客)